不乱是电影创作还是视频剪辑,视觉盛宴是很核心的一方面,众所周知的蒙太奇手法甚至是可以让一部平庸的电影作品起死回生的,比如在进行软件工具剪辑中,我们则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前后景对比,就可以表现出一种试探或者瑟缩的状态,甚至可以通过跳切来体现主人公的犹豫和挣扎。
当然,你只有通过反复观看经典的视频/电影(即拉片),学习声画组合的方法,学会用光影和声音来传递故事和感情,才能提升你的剪辑思想和水平!
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咖啡厅?图书馆?贫民窟?这些不同的场景,最终反映的是主角的身份和阶层,例如你看到一个在棚户区出生的男孩,然后接下来镜头转向深宅大院的乖乖女。
那么接下来狗血的剧情大家肯定猜到了吧。
一定就是阶层冲突和恋爱的矛盾,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和对立!
当然类似阴森恐怖的环境和低沉的背景音乐,则可以反映主人公的压抑,儿童乐园可以反映出愉快轻松的气氛,新旧阶层的思想冲突则可以表现时局的动荡和不定。
这些影视剧中常用的场景这里就不一一赘言了。
拉片要拉几次?
这取决于你对影片的理解程度和影片本身的质量。
反正奥斯卡影片拉个7、8遍也不过分吧?就算是比较一般的电影,拉个两三遍对于专业剪辑师而言也是家常便饭!
例如如果你仔细拉过一些经典的影片,就会发现很多都是采用倒序的手法,将结局放在开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悬念在一开始就设置好,吊足观众一整场的胃口!
总之第一遍拉剧情故事、第二遍拉剪辑框架、第三遍拉画面剪切(或者镜头的排列顺序)、第四遍则可以拉一下声音效果!
总之包括剧情、调度、色彩、音效(光和声的匹配)、表演(剪辑对话节奏)、拍摄角度(摄像机POV)这些点都可以拿来拉,当然还有很多可以拉的点。
有必要关注情节走向吗?
另外,除了声画上的东西,很多人还会把情节走向记录下来,如果你只是想从事剪辑师工作,那么这部分其实最后都是编剧在做。
核心还是要把声画的搭配和衔接做好,切勿本末倒置!
当然啦,如果你真的对编剧行业感兴趣,那么也可以学习情节的安排技巧,毕竟不少剪辑师后期还是会转到编剧或者影视特效,这两个方向对于思想水平和制作水平同样有着较高要求!
具体在安排情节的时候,同学们最好是一个物理空间一个情节,特别是短视频制作,最好只在一个物理空间里面即可啦,毕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去做情节的衔接啊!
什么时候出意外?
一部2小时的电影,一般会在10~15分钟的区间出意外,当然也有不少50分钟出意外的电影,就是你经常看到一半快睡着的那种,如果折合成15秒的短视频,那么几乎是在第2秒你就要给观众一个冲击力比较大的镜头或者声音效果,所以短视频平台一般只会配合着歌曲的高潮部分,毕竟声音就是调动情绪最强的利器啊!
当然如果是1分钟或者更长的视频,则可以先设置一个稳定的情境,然后有意外者闯入,打破原有的平静,这就能通过情节的起伏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啦!
如何转换视角?什么情绪最重要?
当然,意外出完后,就是从谁的角度看问题了,这里的角度不是特写和俯拍,更不是平拍右移,而是主人公的角度。
例如如果想从女性视角的角度看问题,接下来就是女性的生活,如果想从贫苦人民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也是同样可以从其生活的艰苦或自得其乐描绘,冲突后的视角主要依据视频的主题内容而定,即冲突后最好从影片主角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贴近主题。
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两种情绪:气愤和感动。
很多经典的影片中都不乏有观众看了恨得咬牙切齿或者恨其不争的镜头,就之前上映的《夺冠》中的感动镜头也是屡屡皆是。
选择什么工具拉片?
一般来讲,用Pr或FCPX再好不过啦,毕竟拉片必须满足逐帧播放和添加时间标记两个条件。
另外,影视特效和电影导演完全就是不同的两个极端,剪辑师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每一帧里面影像、声音、色彩、表演、服装、化妆、道具的状态,即视频剪辑特效的变化!当然有的导演是工作狂和完美主义者,可能把同一个镜头拍了上百遍,剪辑师也就多掉几个头发而已。
剪辑软件如果只是用来拉片,也就是几个监视器按钮的事情,没必要把软件精通了再来拉!
当然,如果你嫌播放速度太慢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用快捷键加速略过一些情节。
当然啦,不是什么片都可以拉,但好的片子都是类似的,都拿过奥斯卡等商业化大奖,这种片子比较容易总结出规律。
对于剪辑师而言,拆解声音系统和画面系统是最终的目的,其它地方如果能理解就最好啦,但是这两个一定是重点!切记切记!
总之,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看多少篇干货都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各位赶紧行动起来!